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由于人受到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安全需要,引起正确的动机,有了安全行为,从而去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说明人的心理是可以预测的,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的,从这点出发,在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中强调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施加对人的主动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人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
人的心理状态与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因为人不是独自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因此,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得到反映。人有行动自由,所以人的活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环境、劳动组织等方面,都容易对企业职工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高,劳动环境舒适,劳动组织合理,就会使职工对本岗位产生兴趣,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从而增强安全责任感。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如果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融入到全面的企业管理中,也会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石化企业,用“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领导和主管领导必须是一名安全专家,只有这样,“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非一个悦耳的口号。作为企业的安全第一负责人首先必须相信:通过扎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创造一个没有伤害产生、没有事故发生的企业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②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人工作是为了获取应得的劳动成果,如果企业效益好、管理好,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改善、提高,就能促使职工自觉珍惜本岗工作,努力工作,多创效益,同时也会增加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可信度和工作使命感。
③受生产性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个人心理状态、居住条件、就业交通、服务质量等方面,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④受习惯性因素影响。单位传统习惯、集体内工作气氛对职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在一个小团体内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习惯。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从众心理,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不从众的人会感到有一种社会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不安全行为也易被仿效。如在工作中某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违章行为没有发生事故,那么其他同事很容易跟着那么做,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被同行说技术不好,胆小、怕死等,所以这种从众心理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⑤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如何,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受安全教育的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对本岗位的危害性认识越清,行为就会越规范,思想往往能与当前安全管理要求相适应。反之受安全教育程度浅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就不一定规范,甚至盲目进行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和操作,或者瞎指挥,造成事故。
⑥侥幸心理的影响。海因里希1:29:300的事故法则告诉我们,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次或多次的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所以在生产工作中,一些有着多年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权威”员工,在自己的多次违章中没有发生事故,就认为自己这样干了近一辈子工作也没有出过什么事,就会容易凭借经验而忽视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经常变化的复杂因素,容易引发事故。这种经验、侥幸心理状态下发生的违章行为实为明知故犯,其危险程度最大,后果也最为严重。
⑦节省能耗心理的影响。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率,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这种心理给人类进步带来好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促使人类不断改进劳动工具,从而使生产向更加自动化的程度迈进,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但是,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指使下,有些操作者在工作中因为嫌麻烦、怕费劲,就会省去一些必要的操作步骤和不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动用品,从而引发事故。
⑧逆反心理的影响。在某些时候,人会存在好奇心、好胜心,或对某些事物存在偏见、对抗或抵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常常会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而引发事故
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掌握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对职工的不安全心理进行预测,对职工不安全行为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控制、调整。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职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以便做好事故的预防,杜绝不安全行为。
控制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如表1所示。
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运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症结所在。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可以从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利用外部条件对主体实施影响,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
①启发式诱导。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理各类事故的规律及本岗位危险源及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规律制定职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个方法对固执己见的职工是很有效的。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如树立典型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企业安全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起着明显的作用。
总之,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在
提高思想意识上下功夫,从而控制人的行为。比如说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赖制度和操作规范,还需要使职工完全知道每条制度和每项操作规程对保证企业安全的意义,并且要让每个职工随时能够知道自已的行为是否合乎安全要求。同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这样从思想上把企业安全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极大地提高职工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杜绝“三违”现象,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人的行为安全,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