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兴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危化品安全储存柜应急安全防护用品以及实验室安全装备等产品研发,生产的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020-32215102 13302266517
热门关键词:   防火柜 安全柜 化学品柜 储存柜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020-32215102

13302266517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见问题 >> 行业动态

苏州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现实意义初探

作者:小编 浏览量:1620 时间:2024-03-06 00:00:00

信息摘要:

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现实意义初探,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按照系统归因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按照系统归因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然而无论在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安全评价活动中,还是在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的评价过程中,评价过程、方法、报告、评审的主要内容大多是针对第一类危险源的进行的,对第二类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判定缺乏明确规范,评价过程、结论过于笼统、宽泛,符合性判定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从评价主体的角度而言,第二类危险源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客观性的特征,识别好、监控好第二类危险源的就能够减少事故发生、扩大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更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 第二类危险源评价规范化不够的原因简析

  1、建设项目“三同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评价活动导向性为建设项目的固有危险源评价,包括周围环境、平面布置、设备设施、物质材料、工艺作业过程等单元,对动态性的第二类危险源涉及不多,对动态性的人、环境、管理、物质风险没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价。

  2、当前安全评价机构对项目的工艺过程、设备设施、运行条件、人员结构缺乏深入解析、探究,不能满足评价项目全面风险评价的需要。评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远离项目、远离现场,投入的时间、人力不够,缺乏全面的资料收集、占有、甄别,一般只能够对项目固有的危险源(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类危险源)进行评价。评价单元一般也是基于固化的物体来划分,把第二危险源涉及的内容附带地予以描述。

  3、生产经营单位主观上没有认识到风险评价的现实作用,对评价机构主导的安全评价不去过多的要求,只是满足可批性而已,不与现实的生产安全活动进行对接,自身也不具备定期、及时进行风险评价的能力,没有认识到危险源评价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日常安全生产管理还停留在初级的经验式状态。

  二、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现实意义

  1、建立、完善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正确辨识、评价危险源及其风险才能够有效地策划安全标准化体系建立、运行、改进,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单位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大小以便针对性地梳理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实施标准化的管理,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只有全面进行第二类危险源所包含的作业活动过程、设备设施运行状态、周边环境变化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才可以建立起符合本单位现状的、具有本单位生产经营特征的有效的体系。

  2、确定日常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关键环节。因为第二类危险源具有客观动态性,受到环境、管理、人员、方法、检测的影响较大,单位日常安全管理就是要检查、监控、检测、评估环境、管理、人员、方法、物质的变化和受控状况,通过对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体现数据说话,掌握变化的规律,判定风险等级,把握安全管理的重点、关键环节,对重要的、关键的因素加以控制,才可以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做到科学治“安”。

  3、隐患排查、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第二类危险源的全面、定期、及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安全隐患及其危害程度,评估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偏离因素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降低风险等级,提高危险源控制的性价比,对高风险的项目、作业、环境采取强化的控制方法,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4、系统地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和制定防范措施。现实状态下,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多半是第二类危险源失控导致的,“三违”是事故的大忌,事故原因分析和防止同类事故再发生的重点是针对第二类危险源开展的,所以全面、系统地开展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掌握此类危险源的变化、变动及其过程风险等级是实现本质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5、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应急预案及其演练都是针对风险等级较大的危险源和控制条件失效状况下的风险进行的,否则就可能避重就轻,缺乏有效性,因此应急预案及其演练也应在第二类危险源识别、评价的基础上去实施。

  6、提高日常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对危险源的风险、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

  三、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途径

  1、生产经营单位要树立风险意识,认识风险评价的科学性。通过风险评价把握危险源的特性和规律,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在科学、有效、高效的基础上,对风险控制、防范要摒弃经验型、习惯性方法,把危险源风险评价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全员参与,从基层开始,强化基础。

  2、全面识别、评价第一类危险源的特性是基础,没有对物质、能量固有危险有害因素的全面评价就失去了辨识、分析第二类危险源的前提。把两类危险源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予以系统化,从而正确提出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规范、细化安全管理制度、规程。

  3、对第二类危险源涉及的人、物、机器设备、环境、管理进行细分化,针对具体项目展开相关因素,就人、物、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因素应具备的必要的安全条件进行细化、分类、分级。按照评价项目危险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级,目的是查找不同的人员、物质、机器设备、环境、管理条件下对危险源的风险影响,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应具备的安全条件,使得风险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

  4、对照安全管理法规、技术规范、事故案例、未遂事件、危害识别等判定人、物、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因素的不安全行为、状态、状况,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安全行为、状态、状况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予以评价,全面评价危险源的控制状况,得出安全条件失控、失效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并予以直观化、形象化,目的是判定第二类危险源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有效及失控状态下的风险等级。

  5、选择有效的适应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化评价,直观地显示出不同危险等级的状态下危险性,从而对项目的安全条件予以判定,也可以对项目运行周期内的安全管理、风险控制提出关键性防范措施。

  6、生产经营单位为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应转变思路抓安全,引进、推行风险评价方法,配置(外联)风险评价资源,自主、定期、及时开展风险评价,对变化着的、动态的第二类危险源予以实时控制,发现新隐患、提出新措施、消除安全盲区,体现时效性,预防危险源特性突变和风险等级超出现有控制能力的现象发生。明确主体意识,自主、及时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

  第二类危险源具有随机性,因此决定了开展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的主体、方法、时段的自主性、针对性、时效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好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对体现预防为主、落实责任、减少危害、防范事故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302266517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20-32215102

客服微信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