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燃气事业是一个新兴的清洁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山东燃气事业发展经历了30年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在部分大城市开始应用。到80年代,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煤制气开始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烟台、潍坊、威海、枣庄、济宁、莱芜等一些大中城市发展应用,燃气事业进入液化气和管道煤气并存的时代。90年代,随着煤制气成本的增加和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步伐加快,燃气事业步人液化气、煤制气和天然气并存的时代。近几年来,山东的燃气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共有2000多家液化气站点,19个城市发展了管道煤气,10多个城市发展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在城乡得到普遍应用。2002年底,全省48个设市城市的用气人口为2199.7万人、城市气化率93.2%,全省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年供气总量分别为42867.7万立方米、60765.9万立方米和43.24万吨,从业人员2.4万人,燃气管网总长度8128公里。燃气事业的发展对优化城乡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一段时间,我们组织力量对全省的燃气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暗访”和有关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燃气安全生产的现状,掌握了基层燃气安全生产的真实情况。
一、燃气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瓶装液化气经营市场混乱、违章操作现象严重。一是有些瓶装供应站设置不符合规范。周围居民住宅密集,也无隔离;空瓶实瓶混放,室内杂乱无章,电器开关、做饭的锅灶充斥其间,甚至有的还设有休息的床位,兼卖百货杂品,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二是非法倒气现象严重。有的小商贩用大钢瓶分装到小钢瓶,零售给用户,有的还用机动车拉着倒液化气的工具沿街叫卖,随时倒瓶。如有个城市在200米距离内的一条马路上竟有10家倒气灌瓶点,有的倒气灌瓶点设在室内楼梯间,密不透风,弥漫着浓烈的煤气味,非常危险。由于倒瓶的胶管是软橡胶管,接头内用橡胶圈密封,都易老化,在倒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泄漏。钢瓶内是高压的液化气,对于缺乏燃气专业知识的小商贩来说,一旦泄漏,很难控制局面,若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或爆燃事故。三是存在向钢瓶内充压缩空气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小商贩倒气灌瓶点,他们为提高瓶内压力,加快倒瓶速度,用空气压缩机向瓶内注入压缩空气,这样很容易引起爆炸,安全隐患很大。四是使用不合格、报废、超期未检钢瓶的现象普遍,有的专门回收废旧钢瓶,重新刷漆后装气再卖。
(二)无资质小型液化气站、瓶组气化供气站管理不规范,工程建设无手续。我们曾组织专家对全省的液化气市场进行专门的检查和暗访,发现许多小型液化气站和瓶组气化供应站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液化气站只有一个储罐、一台泵,设备维护保养差,有的已严重老化。有的阀门漏气后,竟用铁丝缠上了事,有的充气枪的胶管已严重老化,但仍在使用。许多消防水池的设置不合格,池内无水或水量不足,消防喷淋系统不完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液化气站,其消防水池建在储罐的防火堤内,这样不但失去了其防火的意义,若遇液化气少量泄漏,就会积聚在水池内形成爆炸性气体,构成隐患。一些液化气站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培训,缺乏基本安全常识,有的还住在灌装间,外来车辆、人员随意进入灌装区,对明显的超期、锈蚀钢瓶照样灌装。有些瓶装气化供气站,防火间距不够,巡检、管理状况差。还有的工程建设不报批,无图纸施工。有些站的储罐基础未用螺栓固定,如遇轻微地震或地基沉降,极易折断管道,造成泄漏,引发事故。有的瓶组气化供气站,工程没有图纸,既不报建,竣工也不验收,给行业管理和建设单位使用带来困难,造成许多隐患。
(三)燃气管道工程施工缺乏监管。许多燃气工程不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使燃气工程缺乏监管。一些施工企业或投资方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管道防腐、施工质量上做手脚,而一旦工程完成,管道埋人地下,一时很难发现其安全隐患,等将来发生安全事故,投资方早已不知去向,难以追究其责任。另有一些小的液化气站、燃气经营网点无设计图纸、无报建手续、无竣工验收。这些工程扰乱了燃气市场,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四)很多燃气用户缺乏安全用气常识,安全用气意识不强。城乡居民对燃气危险性、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安全用气常识,大部分管道燃气用户没有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有的随意改装室内管道,有的偷盗燃气,有的使用伪劣燃气器具。有些燃气经营企业对用户安全用气的指导不够,造成许多隐患。此外,与外省相比,我省的燃气企业特别是液化气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恶性竞争,许多企业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经营,设备老化、陈旧,经营粗放,无力承担燃气企业应当履行的抢险抢修、售后服务等职责,同时对规范的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冲击,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五)违章占压燃气管道仍然存在。各地对燃气管线占压是非常重视的,但由于管道占压清理的难度很大,目前仍然存在。另外,有些占压清理起来时间长、难度大。有的地方沿街门市,由于牵涉到居委会、租赁户等多方面的利益,一时也难以拆除;还有老的占压刚清理,新的占压又出现。
(六)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燃气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的气体,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从我们调查和暗访情况看,凡是有专门燃气管理机构的,市场及企业管理的较好,安全隐患少,各项措施落实得较好。没有燃气管理机构的,往往只有兼职人员来管理,管理力量薄弱,隐患大。随着燃气市场的不断扩大,燃气安全管理任务将越来越重,如果没有专门人员来抓燃气安全,规范管理与无序发展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抓好燃气安全生产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夯实基础,为燃气行业构建安全框架
1、建立机构,完善管理网络,形成有效的燃气安全管理体系。燃气安全工作涉及的不仅是燃气的厂、站设施的建设经营、器具安装维修,而且涵盖广大用户,可以说是点多、面广、量大,关系千家万户,安全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作很难展开。2000年9月,在全省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的情况下,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山东省城市燃气安全检查监督站,专门负责全省的燃气安全行业管理工作。各市积极落实机构、落实资金、配备专门人员。日照市、东营市政府积极支持,成立了燃气安全检查监督站或管理办公室,并确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查车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对燃气行业安全工作行使检查监督和管理职责。目前,全省已有济南、青岛、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德州等12个设区城市和部分县(市、区)成立了专门的燃气安全管理机构,成为燃气安全管理框架中的骨于力量,进一步加强了全省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2、制定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燃气安全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自去年以来,我们共印发指导安全检查的文件5个,清理整顿瓶装供应站和瓶组气化供气站方面的燃气安全管理文件3个,清理整顿燃气市场秩序的文件2个,规范管道燃气方面的文件2个。最近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液化石油气瓶组气化供应系统安全技术标准》,为清理整顿燃气市场秩序提供依据。
去年以来,在《山东省燃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制定《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并作为省建设厅的一项重要立法工作,成立专门班子,先后进行了10多次修改,并广泛调研和听取意见,现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将报省人大审议。《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确保计划,该《条例》出台后,必将为今后我省清理整顿燃气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燃气行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3、建立健全制度,使安全检查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抓好燃气安全检查,省建设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燃气安全日常检查工作的通知》,把每年例行的三次检查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其中4月、9月为各市自查,分别迎接“五.一”节和“十.一”国庆节,11月份,省里集中检查一次,督促各市在冬季燃气事故易发期,做好燃气安全工作,迎接元旦和春节。《通知》中还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检查表格,将燃气厂站、输配管线、设备设施等检查内容设置成量化的条目,增强可操作性。对检查后的结果填写处理意见表、整改意见书,发现问题,记录在案,有检查、有落实,使燃气安全检查工作有条不紊。
2002年初,省建设厅、安监局联合对全省城市燃气冬季安全运营情况进行了大检查,并对检查中查出的500多处安全隐患进行了通报。4月份、9月份,又分别印发了《通知》,就省建设厅部署的春、冬季日常安全检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对各市开展燃气安全日常检查活动情况进行了及时调度和总结,有效地督促各市抓好燃气安全生产运行管理。12月,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厅领导带队,组成省政府冬季安全生产第六督查组分别对济南市的6个气源厂、13个燃气站点和17处违章管线占压进行了检查,查出了181处安全隐患。随后,进行了督查整改·。这种例行的检查,从检查内容上全面细致,从气源厂站、输配管网到用户,实现了无缝隙覆盖;从时间上,加大了频度,覆盖了重大节假日和事故易发期,切实做到横到边、纵到底。
4、广泛开展普及燃气安全知识的基础教育。去年底,省建设厅会同山东卫视在春节期间的黄金时段滚动播放燃气安全使用常识,《齐鲁晚报》刊登了省建设厅制作的燃气安全公益广告,省广播电台在春节期间每天3次连续播发安全用气常识。根据省里的部署,各市县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当地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登燃气安全公益广告和安全使用常识,集中进行了燃气安全宣传。今年,省委宣传部和省建设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知识宣传的通知》,对燃气安全宣传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市积极行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其他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高强度、大容量的宣传,有的市还把宣传工作制度化的确定下来。潍坊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父母手拉手,安全使用燃气灶”知识竞赛,效果很好。 日常工作中,我们还以内部交流资料《山东燃气信息》为阵地,每月编印两期,刊登安全用气知识,交流燃气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燃气安全宣传工作深入开展。